主页 > 舆情 >

见证UCCA Edge开馆落成!“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即将拉开帷幕

来源:未知 2021-06-20 21:04

回望世纪之交,中国当代艺术参与全球对话,以及上海城市肌理转变的历史时刻。

UCCA Edge空间现场,摄影:朱迪。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 Edge,2021。

2021年5月22日至7月11日,UCCA Edge以展览“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宣布于上海正式落成,并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将目光投向其所在的城市——上海,聚焦于中国艺术将自身纳入全球当代艺术图景的历史时刻。“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汇集了26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及近期创作。这些艺术家多与UCCA有着深厚渊源,其创作促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今日发展之面貌。本次参展艺术家包括马修 · 巴尼、鸟头、丁乙、房方、季瑞、安德烈·古斯基、何云昌、胡介鸣、黄永砅、威廉·肯特里奇、李昢、梁玥、倪俊、施勇、徐震、颜磊、杨福东、杨振中、余友涵、张恩利、张培力、张永和、赵半狄、郑国谷、周铁海和周啸虎。“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由UCCA馆长田霏宇策划。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 Edge,2021。

2000年前后,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机构改革的深入和艺术家自发性组织的活跃,在即将跃身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涌现出一系列推动艺术传播与提升艺术影响力的展览,这些展览体现并扩展了实验艺术呈现的可能性。从工厂仓库到公立美术馆,从尚未开业的购物中心到重大国际峰会的开幕式,新的艺术在上海各处生根发芽。20年后的今日,“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将自身置于这座城市多元化国际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通过对推动中国艺术发展迈入重要节点,促成彼时上海独特艺术生态形成的重要作品的呈现,以及与反映上海当下全球化发展作品之间的对话,对上海城市的疾速变化与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进行审视。2007年,UCCA北京的开馆展“’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由费大为策划,展览根据彼时的历史背景明确了UCCA这座艺术机构的定位,本次展览则是对这一开馆展传统的延续。时至今日,再次回望这些艺术家及其贡献,既可以审视这座城市和文化生态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更为了理解上海——这座位于全球艺术前沿的中国城市所蕴含的开创精神。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 Edge,2021。

黄永砅(1954—2019,生于厦门)的装置《沙的银行,银行的沙》(2000)复制了1923年位于上海外滩的汇丰银行总部的建筑外观,在2000年上海双年展上,这座缓慢崩塌的巨大沙子雕塑曾占据了昔日上海跑马总会,即当时的上海双年展主展场——上海美术馆的中心大厅。21年后,这件装置的重建回溯了世纪之交的上海巨变,也重新审视着崭新社会背景下时间与权力的流动消长。建筑师张永和(1956年生于北京,现生活工作于北京)的《5×11 米生活》基于2000年上海双年展“都市实验室”单元展出的作品,此次根据UCCA Edge的展厅空间特别创作,以真实比例展现了上海典型弄堂的生活空间。

黄永砅,《沙的银行,银行的沙》,2000 ,沙、水泥,350 × 600 × 430 cm 。管艺当代文献馆收藏,致谢沈远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 Edge,2021。

2000年上海双年展首次邀请外国艺术家参展,也是马修·巴尼(1967年生于旧金山,现生活工作于纽约)在中国的首次亮相,此次马修·巴尼在UCCA Edge展出了其新近创作的水铸雕塑《凯佩拉》(2016/2021)。在这件作雕塑品旁边则是其蚀刻电镀铜版系列作品。

马修·巴尼,《凯佩拉》,2016/2021,锌浇铸雕塑,185.4 × 177.8 × 165.1 cm。图片由艺术家与格莱斯顿画廊(纽约、布鲁塞尔)提供。

同样也曾参加2000年上海双年展,并展出作品《影子列队》(1999)的威廉·肯特里奇(1955年生于约翰内斯堡,现生活工作于约翰内斯堡)此次展出的新影像作品《女预言家》(2020)延续其一直以来对记忆和行进与列队主题的兴趣。这些艺术家此后都在北京UCCA举办过个人的重要展览:如2008年的“占卜者之屋:黄永砅回顾展”,2012年的“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2015年的“威廉·肯特里奇:样本札记”,以及2019年的“马修·巴尼:堡垒”。

威廉·肯特里奇,《女预言家》(静帧),2020,单频彩色有声高清影像,9分59秒。

曾经于2000年上海双年展首次亮相的还有李昢(1954年生于韩国荣州,现生活工作于韩国首尔)的《颂歌》(2000/2012)和安德烈·古斯基(1955年生于德国莱比锡,现生活工作于杜塞尔多夫)的《上海》(2000)。《上海》聚焦于当时上海新近落成的标志性景观之一——金茂大厦,在展现当时新建金茂大酒店开放式中庭同时,将镜头对准其内在的中空,而非外部令人联想到资本的金碧辉煌。

安德烈·古斯基,《上海》,2000,喷墨打印,308 × 205 × 6.2 cm。图片由艺术家、VG Bild-Kunst与施布特 · 玛格斯画廊提供。

对参加2000年上海双年展外围展“不合作的方式”主要艺术家作品的再次呈现,为回望和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时刻提供了新的线索。当上海双年展于城市另一端举办的同时,何云昌(1967年生于云南梁河,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将与上海城市命运息息相关的苏州河作为自己行为表演的现场,正如他的作品《上海水记》(2000)所记录的那样,艺术家以重复和徒劳的劳作将肉体的痛楚与河流和城市的漫长历史相融。

何云昌,《上海水记》 ,2000,行为表演照片,126 × 180 cm。时间:2000年11月3 日,地点:上海 苏州河过程:何云昌在苏州河下游取10吨水运往上游5公里处, 再把10吨水倒回河里——让10吨水重新流淌5公里。

丁乙(1962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此次展出的三幅绘画作品《十示》(2000)追踪展现了他从位于苏州河边的工作室望出去所看到的繁华城市景象。丁乙当时的工作室是2000年上海双年展外围展“不合作方式”的展出空间之一。这几件作品不仅标志着艺术家在风格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也记录了当时上海市区由于灯光亮化工程的全面实施,高架装饰灯和广告霓虹灯数量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明亮的城市特征。

丁乙作品在“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 Edge,2021。

回望2000年左右,上海新一代的艺术家开始在城市中寻找机会举办展览,如上海双年展的外围展“有效期”(2000)和“孪生艺术展”(2002)。以上海城市钢铁丛林为背景,杨福东(1971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的《天上,天上,茉莉,茉莉》(2002)描绘了年轻恋人宣告对彼此的依恋和对未来憧憬的梦幻景象。相比之下,梁玥(1979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的《麦盲》(2003)则在主观想象和似乎遥不可及的希望之间徘徊。

杨福东,《天上,天上,茉莉,茉莉》,2002,3频彩色有声影像,18分钟,音乐 : 林笛、苏勇。“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 Edge,2021。

徐震(1977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在本次展览上重演其2002年的行为表演作品《3月6日》,再次表达了他对沉默世俗的反抗,一如他在作品《喊》(1998/2005,2021剪辑)中,其充满挑衅性的行为既是对自身存在感的宣言,也是对周遭人物关系的试探。

徐震,《喊》,1998/2005,2021剪辑,单频彩色有声影像,15分19秒。“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 Edge,2021。

杨振中(1968年生于杭州,现生活工作于上海)的作品《消毒》虽创作于稍晚的2015年,却直接延续了其2000年展出的作品《我会死的》所探讨的主题。在作品《消毒》中,身份职业各异的城市男女在镜头前发泄愤怒,在10倍慢动作静音拍摄下,屏幕中人物的行为在观众的注视中异化为怪异的舞蹈。包括鸟头和季瑞在内的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则同时捕捉到了上海城市的时代变迁。鸟头(宋涛,1979年生于上海;季炜煜,1980年生于上海;现都生活工作于上海)此次展出的是其标志性作品之一——《鸟头世界2019-1》,这组上刻有“青春”二字的摄影拼贴作品出自鸟头正在进行的项目:用镜头持续记录21世纪初浦东某后工业街区的改变。

季瑞(Greg Girard),《魅影上海:华山路上的房子,北立面》,2006,收藏级喷墨打印。

季瑞(1955年生于温哥华,现生活工作于温哥华)“魅影上海”系列(2001-2006)中的5幅作品聚焦于因城市发展即将被夷为平地的老旧街区上最后坚挺的“钉子户”。颜磊(1965年生于河北廊坊,现生活工作于北京)“第五系统”(2004)系列中的7幅画作隐晦地探讨了在新兴财富将创造力与商业价值结合的趋势下,上海与中国其他地区艺术家所面临的新选择与挑战。颜磊曾于2003年深圳国际当代雕塑展上展出过同名装置作品,而那次展览的共同策展人正是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侯瀚如。

颜磊,《第五系统》 ,2004,布面丙烯,120 × 90 cm。

千禧年标志着中国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节点,而房方(1977年生于北京,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在担任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制片人期间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了2000年上海双年展这一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事件,为千禧之交中国崭新而活跃的艺术氛围提供了珍贵记录与写照,观众从中能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到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发轫的势头。此时,艺术家的创作涵盖了多种媒介,并对作品的材质与体量大小展开探索,以回应人类步入世纪之交,面对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新时代所产生的好奇、恐惧、焦虑与期待。郑国谷(1970年生于广东阳江,现生活工作于阳江)的长期系列作品《公元两千年,再锈两千年 No.11》(1999-2008)抒发了艺术家对千禧年的焦虑,他用铜浇铸现成消费品的包装瓶,使得它们比人类留存在世的时间更久。

胡介鸣,《1999-2000传奇》,2000,装置,胶片、铁架、尼龙线、蓝色射灯、扬声器、CD播放机,尺寸可变。“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 Edge,2021。

基于UCCA Edge的展厅空间,胡介鸣(1957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重新制作了其2001年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首次展出的作品《1999-2000传奇》。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用在世纪之交24小时内收集的庞大图像和数据构建了一座信息矩阵,对今日现实世界或将被数字世界而取代做出了预示。李昢的《颂歌》(2000/2021)在唤起人们对千禧年怀念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其对科技时代乌托邦隐含危险的思考:如果现代生活在变得舒适的同时带给人类的是焦虑,而非欢乐,那又如何?

施勇,《月色撩人》 ,2002,音频装置,上色玻璃钢雕塑、布料及扣子等纺织材料、 透明玻璃钢装置、荧光灯管、音响、DVD 设备等,186 × 142 × 307 cm。

在此时期,施勇(1963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开始在诸如《月色撩人》(2002)和《“引力”——上海夜空》(2003-2004)的作品中,试图探究都市幻象背后的现实成因,张恩利(1965年生于吉林,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则从奔放感性的表现主义转为内敛于日常事物中的自我探寻与文化深思。作为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参与者周啸虎(196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在之后十年里用陶土创作了一系列定格动画作品,其“围观”系列(2003-2005)和“词语链”系列(2010)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陌生化揭示了权力在现实世界的各种表征。作为2000年前后,活跃于上海当代艺术家群体中的少数女性之一,倪俊(1969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拒绝被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以实验性作品《伤》向女性无可避免的痛苦与幸福发出诘问,并拒绝向模式化的答案妥协。

倪俊,《金苹果》 ,2002,收藏级喷墨打印。

对逝去美好的迷恋与对未来的渴望之间所蕴含的张力令艺术家与当下的对话充满了活力。在张培力(1957年生于浙江杭州,现生活工作于杭州)的作品《祝你快乐》(1999)中,形色各异的人用不同声调演唱《生日快乐》歌,这情景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都像透着一丝乌托邦的意味。

倪俊,《金苹果》 ,2002,收藏级喷墨打印。

随着新千年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便以抽象画作闻名,作品曾在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展出的余友涵(1943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选择继续拼贴并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绘画艺术实验,本次展出的《黑色绘画》(2000)便创作于这一时期。赵半狄(1966年生于北京,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在20年后的今天重新回访了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熊猫主题,以新装置作品《熊猫20年》与年轻一代建立了对话。周铁海(1966年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的标志性作品《采购幸福/茁壮成长离不开教父教母的呵护》(1997)暗示了消费至上主义新时代的来临或将成为时代变革的注脚。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现场,UCCA Edge,2021。

展览同期公共项目

在“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期间, UCCA Edge每周末都将策划和举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活动。每周六邀请泛文化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对展览和作品进行跨越艺术的解读,此外还将不定期举办艺术家分享对谈与学者讲座。展览期间的每周日,一件特殊的参展作品将以行为表演的形式在展厅内全天呈现。所有活动均向公众免费开放,需提前预约报名参与。详细信息欢迎关注UCCA的官方网站、UCCA Edge的微信公众号及UCCA的其他社交网络平台。

徐震,《3月6日》 ,2002/2021,行为表演。

赞助与支持

位于嘉华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盈凯文创广场的UCCA Edge由纽约SO – IL建筑事务所担纲设计,法国Coldefy & Assocaites建筑设计规划事务所协助项目实施。

“激浪之城:世纪之交的艺术与上海”展览由首席赞助汽车品牌DS提供慷慨支持。感谢多乐士提供的独家墙面解决方案,以及MOLESKINE的特别支持。

DS品牌与UCCA Lab再度联手,以来自巴黎原汁原味的DS 3为灵感源泉,UCCA Lab特邀艺术家与DS 3共同开启法式美学与先锋艺术多元对话,并带来五款高定艺术涂装。

值此次新馆落成对公众开放之际,UCCA还携手全球知名文具品牌MOLESKINE,共同推出UCCA & MOLESKINE联名笔记本,笔记本中特别印有纽约SO – IL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首席建筑师刘静的UCCA Edge设计手稿,以此纪念UCCA Edge落成的历史时刻。

[ 责编::波斯 ]
阅读剩余全文(

视觉焦点

  • 青春、励志、爱情题材院线电影《

  • 最新数据显示:文化产业首季“开

推荐图片



概况 | 关于我们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员工 | 邮箱 | 网站地图

中国文化经济网 版权所有